通知公告

富易堂rich88手机版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青年学者学术系列论坛的预告

作者:化学工程学院 时间:2021-11-03 浏览:次

全校师生:

        为进一步促进青年学者间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化学工程学院拟定于2021年11月5日14:00在化学楼318举办青年学者学术系列论坛,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学术报告(一)

        报告题目:氯乙烯合成无汞催化剂研究

        报告人:王柏林

        博士,讲师,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能源化工专业教师,博士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A-)学科工业催化专业。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绿色化学合成、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催化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以国家发展需求为科研导向,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探索的有机结合。研究方法上注重化学、物理及纳米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与创新。在绿色催化过程、替代汞的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联与C2烯烃绿色转化相关的多相与均相催化关联的反应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目标反应包括乙炔氢氯化,选择加氢和氯化氢氧化反应等。

        报告简介

        本次学术报告面向我国电石法氯乙烯合成的重大科技需求,针对无汞催化剂活性低、选择性差、长周期不稳定、经济效能低等问题,通过低剂量电子显微镜、理论模拟、微观热力学和动力学、环境气氛下原位表征、应用研究及工程示范等技术与手段,重点突破非贵金属活性中心和分子配体成键规律、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演变和失效机制、催化剂工业示范相匹配的工艺技术,形成氯乙烯合成最佳适用的无汞催化剂体系,理论上,认识催化剂表界面催化反应机理,揭示催化过程中多相多尺度作用机制和调控规律;技术上,实现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高一致性批量化制备工艺;工程上,揭示等比例氯乙烯合成工艺的应用前景;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绿色可持续的氯乙烯路线,建立氯乙烯合成整套无汞催化剂精准设计、批量制备、工业化运行的方法,提升无汞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长周期稳定性,为经济高效、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氯乙烯生产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学术报告(二)

        报告题目:普鲁士蓝基光热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其杀菌性能研究

        报告人:姜婷婷

        博士,讲师,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热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饮用水杀菌方面和海水淡化领域的性能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nviron. Sci.: Nano,J. Mater. Chem. C,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一区论文4篇,合作发表SCI 10余篇,发表专利3项。

        报告简介

        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卫生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活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饮用水污染是导致欠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无机污物以及微生物污染,如致病细菌。传统水体杀菌技术主要包括加热煮沸、多层过滤、紫外辐照以及应杀菌剂使用等。这些方法分别存在着耗能高、成本高、杀菌不彻底、耐药性、消毒副产物有致癌风险等缺点。因此,开发绿色安全、高效节能的杀菌新技术用于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普鲁士蓝纳米材料已被证实具有优异的生物安全性、强吸光特性和光热转化性能,且成本低廉、化学稳定性高、水溶性好。利用波长在近红外光区的激光为辐照光源,普鲁士蓝纳米材料显示出光热抗肿瘤和杀菌的潜力。相比于近红外激光光源,以太阳光为辐照光源不论是从节能角度还是实际应用可行性来说,都具有更大的优势,但要求所使用的光热材料具有宽波段甚至是全谱强吸光性质。报告围绕高光热性能的普鲁士蓝基纳米粒子的改性与构筑,模拟太阳光辐照下对水中细菌的光热杀伤性能展开深入研究。

        学术报告(三)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设计及研究

        报告人:周晓明

        博士,讲师,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研究,主要包括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合成机理及应用基础研究,水系锌离子电池等研究。曾参与研究《突破锂离子电池硅基阳极材料关键性能瓶颈的基础理论研究》等重点项目,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dv. Funct.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Power SourcesChem. Eng. JChem. Mater.等国际期刊上。

        报告简介

        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正负极材料的容量。负极材料中,硅的理论容量最高,且硅的原料价格较低,储量丰富,环境友好,因此一直以来是最具潜力的高容量负极材料,目前被视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首选材料。硅负极的研究历时已经二十余年,一直以来,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1)硅的高容量带来的较大体积变化,这对于电极与电池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容易导致颗粒粉化,电极层与集流体脱落;2)裸漏的硅与有机电解质溶液的持续反应,由于硅颗粒或晶粒的较大体积变化,硅负极表面难以生长稳定的固体电解质膜,持续的反应会消耗正极、电解质中的锂,导致库仑效率较低、循环性降低、内阻不断增大;3)小尺寸纳米硅的制造成本较高,纳米硅的结晶度与结晶取向不易控制;4)复合材料中,纳米硅与碳的均匀分散较为困难,导致反应不均匀,颗粒容易粉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次报告内容包括碳包覆型硅基材料、夹层式负载型硅基材料和纳米尺度上均匀分散的SiOx/C材料,对提高硅基负极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具有一定的意义。

        学术报告(四)

        报告题目: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页岩气加工工艺多目标优化

        报告人:李伟达

        博士,讲师,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能源化工专业教师,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化工系统工程和流程模拟与优化。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EI论文5篇。

        报告简介

        页岩气是一种总储量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得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成为现实,进而引起其售价的大幅下降。因此,除了将页岩气直接燃烧供能外,将其作为廉价的原料生产高价值化学品是一种更具前景的利用方式。然而,包含预处理与下游生产流程的页岩气加工工艺是一个涉及多流程、多产品的复杂反应-分离系统。在生产不同的下游产品时,各种工艺在年度收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流程性能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基于动力学模型的页岩气加工工艺多目标优化研究,建立基于分段处理的机理/半机理动力学反应模型,依托基于设备购买费用曲线模型的经济分析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过程模型相混合的生命周期清单模型的环境评价方法,从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评价各个工艺的流程性能,并通过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基于不同目标的下游生产路径的优化设计。

地址: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   邮编:132012   电话:86-432-64806433   吉ICP备16001485号-2  吉公网安备22020402000345号 版权所有?2013 东北电力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